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創造性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作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明確了建設能源強國新目標,為新時代我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石和現代社會的血液,電網是能源轉換利用、優化配置和供需對接的重要平臺。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作為關系國家能源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特大型國有重點骨干企業,努力發揮“大國重器”和“頂梁柱”作用。
一、我國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取得歷史性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源低碳發展關乎人類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定不移推進能源革命,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取得歷史性成就,能源高質量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
能源消費結構持續優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以能源消費年均約3%的增長,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6.5%的增長。清潔低碳成為能源結構調整主要方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持續下降,清潔能源消費比重不斷提升。截至2021年底,我國煤炭消費占比下降至56%,清潔能源消費占比提高至25.5%;低碳節能生產改造深入推進,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充電網絡不斷完善,終端電氣化水平穩步提高;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784萬輛,呈持續高速增長趨勢,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超過260萬臺,北方地區清潔取暖面積約156億平方米,清潔取暖率達到73.6%。
能源供給保障能力不斷增強。我國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形成了煤、油、氣、電、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生產體系,能源輸送網絡持續完善。電力供應保障基礎不斷夯實,裝機規模和發電量規模不斷擴大,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水平持續提升。截至2021年底,我國原油產量連續3年回升,天然氣產量連續5年增產超百億立方米,電力裝機容量、發電量分別增長至23.8億千瓦、8.4萬億千瓦時,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突破10億千瓦,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均超3億千瓦,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加快建設。
能源科技創新和產業培育加快推進。我國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全社會各方共同發力推動能源科技創新水平邁上新臺階。大氣污染物排放等指標居先進水平;深水鉆探、頁巖氣勘探開發等技術實現重大突破,有效支撐了油氣增儲上產;核電、可再生能源、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燃氣輪機等領域科技攻關和示范應用扎實推進;連續攻克特高壓輸電、柔性直流輸電、大電網安全、新能源并網消納等關鍵核心技術;商用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已經并網發電,國核一號示范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盎ヂ摼W+”智慧能源等能源新業態蓬勃興起,已成為我國創新創造的優勢領域。
二、能源清潔低碳轉型面臨新形勢新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發展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面臨許多新的重大問題,需要正確認識和把握。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應對氣候變化呈現新局面。加快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能源強國的必由之路,將給能源體系帶來系統性、根本性變革,提供新的機遇和挑戰。
能源結構布局將發生深刻調整。清潔低碳能源將大規模開發利用,逐步取代傳統化石能源在能源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預計到2030年、206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從2020年的16%分別提升至25%、80%。能源開發方式將呈現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的特點。
能源利用方式將呈現復雜多元。電能利用范圍延伸到許多以前不用電的領域,電動汽車、數據中心、能效服務等各種新型用能方式和服務需求大量涌現,電、氣、冷、熱、氫等多能互補、靈活轉換,以電為基礎的終端能源替代成為主流。能源利用方式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綜合化、互動化。
能源科技創新將加快融合發展。圍繞新能源開發、多能轉換、先進儲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能源系統控制等領域的新技術、新裝備不斷涌現,數字技術與能源技術深度融合,能源系統更加智慧、更加開放、更加高效、更加友好。
能源產業生態將加速跨越升級。大量充滿活力的新型市場主體進入,傳統能源企業加快轉型,催生出綜合能源服務、能源大數據、平臺業務、能源聚合商等一大批新業務、新業態、新模式,產業鏈格局和生態深刻變化,形成全新的能源生態圈。
電能是清潔、高效、便捷的二次能源,電力是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關鍵領域,開發利用新能源資源,發電是主要方式。替代終端化石能源消費,電力是主要選擇。推動能源科技創新和產業培育,電力是優勢領域。隨著“雙碳”進程加快與能源轉型深入推進,傳統電力系統正在向清潔低碳、安全可控、靈活高效、開放互動、智能友好的新型電力系統演進,其技術基礎、運行機理和功能形態將發生深刻變化,電力系統也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升級壓力。
從供給側看,體現為清潔能源發電逐漸成為裝機和電量主體。推進能源清潔低碳轉型,關鍵是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尤其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我國95%左右的非化石能源主要通過轉化為電能加以利用。預計2030年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將超過煤電,2060年前新能源發電量占比有望超過50%,成為電量主體。
從消費側看,體現為終端能源消費高度電氣化和電力“產消者”大量涌現。預計2030年、2060年我國終端能源消費電氣化水平將增長到39%、70%左右。隨著多元用電負荷和儲能快速發展,許多電力用戶既是電能消費者又是生產者,電力產銷關系深刻變化。
從電網側看,體現為電網發展將形成以大電網為主導、多種電網形態相融并存的格局。交直流混聯大電網依然是能源資源優化配置的主導力量,同時微電網、分布式能源、儲能和局部直流電網將快速發展,與大電網互通互濟、協調運行,支撐各種新能源高效開發利用和各類負荷友好接入。
從系統整體看,體現為運行機理和平衡模式將發生深刻變化。隨著新能源發電大量替代常規電源,以及儲能等可調節負荷廣泛應用,電力系統“雙高”(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電力電子設備)特征進一步凸顯。電力系統將由源隨荷動的實時平衡,逐步向源網荷儲協調互動的非完全實時平衡轉變。
三、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需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新型電力系統是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部署,對我國能源電力轉型發展、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也為電力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中國路徑和中國方案。電網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環節。國家電網立足電網功能定位,提出并堅持清潔低碳是方向、能源保供是基礎、能源安全是關鍵、能源獨立是根本、能源創新是動力、節能提效要助力的原則要求,發揮好電網“橋梁”和“紐帶”作用,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為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建設能源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
適應能源配置日趨平臺化,創新電網發展方式。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要發展實體經濟,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我國能源資源與需求逆向分布,西部能源基地與東中部負荷中心普遍相距1000—3000公里。國家電網持續完善核心骨干網架,加快各級電網建設,在供需兩側協同發力,積極服務新能源發展,推動清潔能源對化石能源的有序替代。累計建成29項穩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壓輸電工程,輸電距離達到3300公里,跨區跨省輸電能力超過2.4億千瓦。
“十四五”期間,計劃投入電網投資2.4萬億元,大力推進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建設。一方面,持續完善特高壓和各級電網網架,服務好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支撐和促進大型電源基地集約化開發、遠距離外送;另一方面,加快建設現代智慧配電網,促進微電網和分布式能源發展,滿足各類電力設施便捷接入、即插即用。力爭2025年公司經營區跨省跨區輸電能力達到3億千瓦,2030年達到3.7億千瓦,輸送電量中清潔能源電量占比達到50%以上。
適應能源生產加速清潔化,提升新能源開發利用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傳統能源逐步退出必須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黨中央提出“雙碳”目標后,國家電網研究部署,發布實施“雙碳”行動方案,出臺一系列務實舉措。新能源發電易受氣候環境影響,出力不穩定,“極熱無風、極寒少光”特點明顯,需要匯集各類資源參與調節,增強系統靈活性、適應性。國家電網大力發展抽水蓄能電站,提升系統調節能力,截至2021年底,國家電網經營區抽水蓄能電站在運、在建規模分別達到2631萬千瓦、4643萬千瓦。
國家電網將支持現役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十四五”時期力爭“三北”地區累計完成2.2億千瓦、東中部地區累計完成1億千瓦改造任務。堅持開放發展的理念,加強與社會各方合作,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力爭2025年、2030年公司經營區抽水蓄能裝機分別達到5000萬千瓦、1億千瓦。支持新型儲能規?;瘧茫A計2030年公司經營區新型儲能裝機達到1億千瓦。通過綜合施策,多措并舉,促進新能源消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