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前配線。又稱明配線,適用于電氣元件較少,電氣線路比較簡單的設備,這種配線方式導線的走向比較清晰,對于安全維修及故障的檢查較方便。配線時應注意以下幾條。
1)連接導線一般選用BV型的單股塑料硬線。
2)導線和接線端子應保證可靠的電氣連線,線端應該壓上冷壓端子。對不同截面積的導線在同一接線端子連接時,大截面積在下,小截面積在上,且每個接線端子原則上不超過兩根導線。
3)線路應整齊美觀,橫平豎直。導線之間不交叉、不重疊,轉彎處應為直角,成束的導線用線束固定。導線的輻射不影響電器元件的拆卸。
(2)板后配線。又稱暗配線。這種配線方式的板面整齊美觀且配線速度快。采用這種配線方式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配電盤固定時,應使安裝電器元件的一面朝向控制柜的門,便于檢查和維修。安裝板與安裝面要留有一定的余地。
2)板前與電器元件的連接線應接觸可靠,穿板的導線應與版板面垂直。
3)電氣元件的安裝孔、導線的穿線孔的位置應該準確,孔的大小應合適。
(3)線槽配線。該方式綜合了明配線和暗配線的優點。適用于電氣線路較復雜、電氣元件較多的設備,不僅安裝、檢查維修方便且整個板面整齊美觀,是目前使用較廣的一種接線方式。線槽一般由槽底和蓋板組成,其兩側留有導線的進出口,槽中容納導線(多采用多股軟導線作連接導線),視線槽的長短用螺釘固定在地板上,采用這種配線方式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用線槽配線時,線槽裝線不要超過線槽容積的70%,以便安裝和維修。
2)線槽外部的配線,對裝在可拆卸門上的電氣接線必須采用互聯端子板或連接器,它們必須牢固固定在框架、控制箱或門上。
對于內部配線而言,從外部控制線路、信號線路進入控制箱內的導線超過10根時,必須用端子板或連接器件過渡,但動力線路和測量線路的導線可以直接接到電氣的端子上。
(4)線管配線。
1)盡量取短距離敷設線管,管路盡量少彎曲,若不得不彎曲,其彎曲半徑不應小于線管外徑的6倍。若只有一個彎曲時,可減至4倍。敷設在混凝土內的線管,彎曲半徑不應小于外徑的10倍。管子彎曲后不得有裂縫,凹凸等缺陷,彎曲角度不應小于90度,橢圓度不應大于10%。若管路引出地面,離地面應有一定的高度,一般不小于0.2m。
2)明敷線管時,布置應橫平豎直、排列整齊美觀。電線管的彎曲處及長管路,一般每個0.8~1m用管夾固定。多排線管彎曲度應保持一致。埋設的線管與明設的線管的連接處,應裝設接線盒。
3)根據使用的場合、導線截面積和導線根數選擇線管類型和觀景,且管內應留有40%的余地。對同一電壓等級或同一回路的導線允許穿在同一線管內。管內的導線不準有接頭,也不準有絕緣破損之后修補的導線。
4)線管埋入混凝土內敷設時,管子外徑不應超過混凝土厚度1/2,管子與混凝土模板間應有20mm間距。并列敷設在混凝土內的管子,應保證管子外皮相互間有20mm以上的間距。
5)線管穿線前,應使用壓力約有0.25Pa的壓縮空氣,將管內的殘留水分和雜物吹凈,也可在鐵絲上綁以抹布,在管內來回拉動,使雜物和積水清除干凈,也可向管內吹入滑石粉;對于較長的管路穿線時,可以采用直徑1.2mm的鋼絲作引線,送線時需兩人配合送線,一人送線,一人拉鐵絲,拉力不可過大,以保證順利過線,放線時應量好長度,用手或放線架逆著導線在線軸上饒,使線盤旋轉,將導線放開。應防止導線扭動、打扣或互相纏繞。
6)線管應可靠地保護接地和接零。
(5)金屬軟管配線。
1)金屬軟管只適用于電氣設備與鐵管之間的連接或鐵管施工有困難的個別線段,金屬軟管的兩端應配置管線頭,每隔0.5m處應有弧形管夾固定,而中間引線時采用分線盒。
2)金屬關口不得有毛刺,在導線與關口接觸處,應套上橡膠或塑料管套,以防止導線絕緣損傷,管中導線不得有接頭,并不得承受拉力。